1. 首页 > 手游攻略

动态调整区域游戏材料 游戏 动态范围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2-31
摘要:
一、如何丰富幼儿活动区材料并适时投放他山之玉:幼儿园大班区域材料的投放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幼儿在这一个开放学习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程,逐步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动态调整区域游戏材料 游戏 动态范围

 

一、如何丰富幼儿活动区材料并适时投放

他山之玉:

幼儿园大班区域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

幼儿在这一个开放学习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程,逐步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而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活动发展的目标、内容都蕴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中,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调配,结合主题的进度、孩子的需要等等合理地投放材料。

大班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总是爱提问,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并且能寻找周围所不熟悉的因果关系。

首先,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区域环境创设中也突现着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让区域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探索途径。如:我们在益智发现区投放了“磁铁能吸谁”,让幼儿自己通过操作,自己去发现磁铁能吸什么物体,不能吸什么物体;自己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会被吸住,有的不会被吸住。他们还提出一些老师没有提供的材料会不会被吸住,这时,我的任务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你去把那些材料找来试一试就知道啦。孩子们一听,都自己动手操作了,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

其次,大班的孩子思维敏捷,爱学好问,动手能力强,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提供的材料上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废旧的物品及原材料。如我们班级的“智力大冲浪”中的“动手小制作”中,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以下一些材料:各种包装盒、易拉罐、光盘、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做主要材料,还提供了各种彩纸、皱纸;毛线、丝线、丝带等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幼儿还可自由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我们还提供了一些教师做好的一些半成品及成品楼房、汽车等等。孩子在操作时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再次加工、创作,作成了各种各样的高楼大厦、储蓄罐、笔筒……促进了幼儿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再次,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层次性、挑战性。

材料的提供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水平能力,适时提供相应的材料。例如在馋嘴棒棒糖中,最开始我投放了各种颜色、材质的纸张,丝带,毛线,废旧纽扣,珠子,各种豆类等等,游戏刚开始,孩子对这些材料都很感兴趣,每一种都想去尝试,于是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后来我在每次游戏时只提供一种材质类型的材料,等幼儿基本都掌握了再换另一种材料,这样一来孩子们每次都能认真地、仔细的制作棒棒,每一种制作方法都能掌握得很好。待所有幼儿都掌握后,我们在根据幼儿情况提供多种材料与活动中,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还提供各种纸张让幼儿自己设计棒棒糖的形状、大小,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材料的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语言区无人问津了,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语言区域里的图书因投放时间长,造成破损严重和内容陈旧。于是,教师动员幼儿把家里的新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同时,根据近期课程有目的地投放一些用于幼儿查阅资料的科技书籍。果然,语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非凡,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并时常光顾新到的科技书籍。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最后,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区域活动材料。家长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我们区域活动所需的多种材料(纸盒、塑料瓶、钮扣、毛线等废旧物品)很多是家长多提供的。我们要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区域活动中,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在实践当中得出的有关大班区域材料投放的一些经验。要真正做到合理性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发挥材料最大的教育功能,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如何有效组织区域活动

一、制定区域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及目标.

二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三合理投放活动区材料,

四促进幼儿主动参与进行有效的指导

组织区域活动,首先要制定区域活动计划,在计划中,要明确活动主题,及通过多少次的活动来实现该主题,需要利用哪些区域,在各区域的活动目的及需要的投放材料等。如某幼儿园大三班,制定了一份区域活动计划,主题活动为“春天真美丽”,共有四次活动,利用了美工区、表演区、自然科学区、图书区、益智区、制作区等六个区域。其中美工区的计划如下。第一-次活动,活动目的:运用已有的绘画经验,用近大远小的方法画出窗外的景物;培养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投放材料:水彩笔,油画棒若干,白纸,画有窗户轮廓的图纸。第二次活动,活动目的:能用粘贴、绘画等形式制作手机。通过制作活动,了解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养成有条理、有序的操作习惯和力求细致的工作态度。投放材料: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的纸盒、彩色纸、水彩笔若干、剪.刀、胶棒、各种手机图片。第三次活动,活动目的:利用毛线粘贴制作有关春天景色的作品;掌握使用胶水和胶棒的正确方法。投放材料:胶水,胶棒,各种美劳材料、毛线。第四次活动,活动目的:尝试用水粉画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培养幼儿想象力。投放材料:水粉颜料、毛笔、图画纸、调色板、油画棒、抹布、吸水纸、洗笔瓶等。

二、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总体来说,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围绕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同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室内外空间情况、动静结合、季节、地域等具体因素。

1.活动区与空间的关系。每个班级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活动区的数量。如果幼儿园的硬件设备较好、师资较强、空间较大,则可以多设置--些活动区;反之,需要适当减少一些活动区。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设置共用的大型活动区,如图书馆、科学宫、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以完整的设施、丰富的材料,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部分幼儿园的空间较为紧张,只能充分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相应地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如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动区的数量也要相应的减少。除了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等基本空间外,还要充分考虑利用各空间内部的建筑元素,如墙、门、窗、柱、台、墙面、天花板、地面等,如有的幼儿园在地面粘贴几何形体、动物脚印、数字、字母等导向标志或认知训练。

2.活动区的具体布局。活动区的布局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可以将幼儿的探索兴趣、经验、作品等作为区域活动布置的内容源泉,布置不要直接影响幼儿自由交,谈的展开。在布置时,还要根据各类活动的教育功能及特点进行规划,如美工区、科学区等应设立在光线明亮、环境安静的位置,音乐区、表演区等场地要宽敞些;还要注意动静分开,比如音乐区与绘画区要分开,以避免幼儿进行音乐时声音过大而影响到绘画区的活动,使其他幼儿难以集中精力。

3.区域环境创设的原则。①参与性原则。区域活动主要围.绕幼儿展开,幼儿是活动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如:教师发展和引导幼儿的创意,对幼儿意见的尊重,教师对幼儿自主规划游戏空间的鼓励,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及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与准备,幼儿参与游戏环境的管理等诸方面。②发展适宜性原则。在创设活动区域时,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适宜性,如:既要面向全体、符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又考虑到幼儿个体差异,符合不同幼儿发展的水平;要考虑到各班级的特色;既要让幼儿主动服从活动规则,又要能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③因地制宜原则。室外活动区域大多采用统一规划,各班级轮流使用。室内活动区域要充分挖掘每个班级环境的无限活动资源,如:充分利用原有环境与现成材料,发现和挖掘原有环境的特点,也能体现本园区的特色;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根据幼儿个性发展需要和各种活动的需要创设、扩展、延伸相应的环境。

三、合理投放活动区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参与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及兴趣特点投放材料。幼儿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取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年龄的儿童对玩具的需求是不同的。要根据各阶段儿童发展的身心需要及兴趣爱好,为儿童选择合适的玩具,才能让儿童在玩中学习和成长。如玩具的发放:小小班及小班主要以感觉运动类玩具为主,中班一般以象征性玩具为主,大班主要以规则性玩具为主。而超市购物、乘坐公交车等活动,主要在中班大班进行,如此可以锻炼幼儿的识数、交际能力。

2.根据教学计划及教育目标投放材料。在发放材料时,幼儿园要根据教学计划,按照班级规模配置各阶段必备的材料,但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过多的材料会使幼儿养成散漫、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做事不集中不稳定的习惯,会形成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不良性格,也会养成浪费的习惯。

3.根据幼儿的安全卫生投放材料。我国在2003年发布了《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GB6675--2003),对玩具的材料、小零件、合理滥用、正常使用、形状、尺寸、强度、边缘、尖端、突出物、金属丝及连杆、弹簧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享受玩具快乐的同时,远离危险。其他发放的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的发放也应如此,尽量确保安全,避免不安全因素。4.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投放材料。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有些同龄幼儿,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所以,在提供材料时,不能大而化之地搞统--化,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水平提供不同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符合自己水平的玩具,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更加健康地学习和发展,迈向更高的水平。

四、进行有效的指导

1.建立活动的规则。区域活动的组织,涉及到活动的编排、玩法介绍、规则制定、场地及材料准备等前期工作,在这些准备工作中,要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规则的制

2.适度的指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幼儿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扮演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游戏中,对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幼儿在活动中无力解决或不断重复而无进展时,教师可在观察后进行指导;当幼儿需要玩伴、需要参与和引导、无所事事时,教师可在观察后参与幼儿活动;当幼儿专注、轻松快乐时,教师不易过多干预。又如:教师在感觉类活动、角色类活动、结构类活动、表演类活动、规则类活动中,其指导方式也是--样的,有的需要参与式指导,有的需要材料指导,有的需要语言指导。

三、如何实现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动态性

一、把握年龄特点,拓展幼儿兴趣

在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二、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

首先,应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明确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是说,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须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其次,在材料的旁边应放置图书和其他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上图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物体和图片、图画以及与材料有关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相关画页张贴在墙壁上,都能增加幼儿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从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动。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强调某个学习领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为突出某个学习领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镜、会变的颜色、磁铁、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生活区”添置剪刀、针线等多种生活、劳动工具,让幼儿学习穿针、缝线等基本生活实用技能。

三、提供组合材料,创新操作方式

教师应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资源共享、设置情境、分层呈现等各种方法使材料实现物尽所用。对幼儿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调整材料时不必匆忙撤换材料,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